由于受气候立地条件适宜(主要是合适的温湿度和丰富的植物种子、地下根茎等)、鼠类天敌数量减少后恢复缓慢以及部分草牧场利用合理化程度不够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管理区天然草原鼠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尤其鼢鼠发生呈总体中等发生(3级),局部偏重发生(4级)。为此,林业和草原工作站于2023年(以下简称本年)春季在乌拉盖管理区天然草原使用化学和物理两种方法开展了鼢鼠防治,并对防效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地点与方法
调查地点为管理区天然草原发生危害鼢鼠严重区域,地势较平坦,面积共为10万亩。调查时间分别在灭鼠前和灭鼠后7天。具体方法为样方法,共在灭鼠区域设置16个样方,选择圆形样方,半径为28.2米(圆形样方面积1/4公顷)。采取5人一组一字形等距排列,其中样方圆心与样方外缘各1人,中间3人。人与人之间距离平均7.05米,调查时,由样方圆心与样方外缘两人拉紧测绳,样方圆心一人拉绳原地旋转,样方外缘一人拉紧绳子缓慢绕转,5人边走边数土丘数量,数过的土丘上脚踩或插上明显标记,旋转一圈后统计5人标记的土丘数,即为样方土丘数,再乘4即为1公顷的土丘数。调查选在晴朗的天气进行,调查时间为下午1:00——3:00。
(二)数据处理
调查前2天对样方内土丘进行人为托平,2昼夜后统计样方内新土丘数即为有效土丘。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灭鼠前后有效土丘数量变化
本年林业和草原工作站在防治区域内共设置16个监测调查样方(每个方法设置8个样方),灭鼠前平均有效土丘密度为342个土丘/公顷,灭鼠后平均有效土丘密度为44个土丘/公顷,灭前与灭后相差显著。见表1。
表1 乌拉盖天然草原鼢鼠防治前后有效土丘密度变化
样方 序号 |
样方面积 hm2 |
灭前有效土丘密度 (个/hm2) |
灭后有效土丘密度 (个/hm2) |
1 |
1 |
290 |
29 |
2 |
1 |
270 |
47 |
3 |
1 |
250 |
42 |
4 |
1 |
254 |
33 |
5 |
1 |
364 |
43 |
6 |
1 |
411 |
53 |
7 |
1 |
397 |
42 |
8 |
1 |
401 |
72 |
9 |
1 |
321 |
26 |
10 |
1 |
330 |
50 |
11 |
1 |
310 |
31 |
12 |
1 |
424 |
51 |
13 |
1 |
289 |
46 |
14 |
1 |
249 |
36 |
15 |
1 |
453 |
58 |
16 |
1 |
464 |
45 |
合计 |
16 |
平均:342 |
平均:44 |
(二)不同方法灭鼠对有效土丘数量变化的影响
本年春季鼠害防治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共使用两种方法开展了灭鼢鼠作业,分别是投放化学药物法溴敌隆(0.2%原药)混合蔬菜(胡萝卜+土豆+大葱+糖+香油)和投放鼠夹方法。灭鼢鼠前后,样方内有效土丘密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投放化学药物的平均有效土丘密度由330个土丘/hm2下降到45土丘/hm2,投放鼠夹的平均有效土丘密度由355个土丘/hm2下降到43土丘/hm2,两种方法对灭鼢鼠前后均有非常显著的变化,两种方法防治鼢鼠无明显差异,见表2、表3、表4。
表2 投放化学药品前后鼢鼠有效土丘密度变化
样方 序号 |
样方面积 hm2 |
灭前有效土丘密度 (个/hm2) |
灭后有效土丘密度 (个/hm2) |
1 |
1 |
290 |
29 |
2 |
1 |
270 |
47 |
3 |
1 |
250 |
42 |
4 |
1 |
254 |
33 |
5 |
1 |
364 |
43 |
6 |
1 |
411 |
53 |
7 |
1 |
397 |
42 |
8 |
1 |
401 |
72 |
合计 |
8 |
330 |
45 |
表3投放鼠夹前后鼢鼠有效土丘密度变化
样方 序号 |
样方面积 hm2 |
灭前有效土丘密度 (个/hm2) |
灭后有效土丘密度 (个/hm2) |
1 |
1 |
321 |
26 |
2 |
1 |
330 |
50 |
3 |
1 |
310 |
31 |
4 |
1 |
424 |
51 |
5 |
1 |
289 |
46 |
6 |
1 |
249 |
36 |
7 |
1 |
453 |
58 |
8 |
1 |
464 |
45 |
合计 |
8 |
355 |
43 |
表4 两种方法灭鼢鼠率比较
项目 |
化学药剂 |
物理鼠夹 |
||||
投药前有效土丘密度 (个/hm2) |
投药后有效土丘密度 (个/hm2) |
灭率 (%) |
下夹前有效 土丘密度 (个/hm2) |
下夹后有效土丘密度 (个/hm2) |
灭率 (%) |
|
1 |
290 |
29 |
90.0 |
321 |
26 |
91.9 |
2 |
270 |
47 |
82.6 |
330 |
50 |
84.8 |
3 |
250 |
42 |
83.2 |
310 |
31 |
90.0 |
4 |
254 |
33 |
87.0 |
424 |
51 |
88.0 |
5 |
364 |
43 |
88.2 |
289 |
46 |
84.1 |
6 |
411 |
53 |
87.1 |
249 |
36 |
85.5 |
7 |
397 |
42 |
89.4 |
453 |
58 |
87.2 |
8 |
401 |
72 |
82.1 |
464 |
45 |
90.3 |
平均 |
330 |
45 |
86.2 |
355 |
43 |
87.72 |
三、防治方法优劣性对比
一是溴敌隆作为一类高效的化学类杀鼠剂,对鼢鼠防治效果好。虽然属化学药品,但是根据鼢鼠习性调查结果,其居住洞穴距地表深度多为150cm~300cm,因此,食用溴敌隆浸泡的毒饵中毒的鼢鼠98%以上会回到其居住洞穴内死亡,形成自然深埋状态,基本不会造成二次生态和环境污染。可以说溴敌隆是当前化学防治鼢鼠可选最合适的药剂。而且对非靶动物毒性较低。不足之处是该药剂是否会对土壤形成化学残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有极少部分中毒鼢鼠会从洞穴中出来,因此也少量存在对鼠类天敌的二次危害。
二是物理防治的方法(下鼠夹、鼠箭)已经有了多年经验,技术成熟,防治效果好,相对化学药剂防治安全性高,对人畜无害,鼢鼠可以直接进行无害化处理,尤其不污染环境。
由以上可以看出,物理防治更具有生态友好性,但是需要短时期内投入大量的、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人力,适合小面积,多点面作业;同时化学防治由于存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故需谨慎使用;但从时效和成本方面考虑化学防治更具有优势(本年度化学防治费用为5元/亩,物理防治的费用为8元/亩)。
四、结论
通过防治跟踪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无论采取化学还是物理防治方法,其防效极其显著。换而言之就是草原鼢鼠防治是可行的、有效的,也是有账可算的,在不考虑生态效益的情况下,仅从保护牧草产量上讲防治草原鼢鼠也是有不错的经济效益的,因为仅一只鼢鼠日食量青草量平均为250g左右,最高可达300g以上,因此单只鼢鼠一年即可造成40kg青干草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0元左右。
二是草原鼢鼠危害破坏草原能力是巨大的。平均一只鼢鼠影响草原地上面积20平方米以上,而其破坏的都是土质肥沃、植被茂盛的优等草牧场,它们会大量啃食牧草,破坏牧草根系,抑制牧草生长,严重时造成牧草大量死亡;同时它们还会将挖出的土推出洞外,从而形成许多洞穴和土丘,最终导致草地被压迫、牧草逐渐死亡,成为次生裸地;加之其繁殖能力很强,一般是一年繁殖一次,胎仔数平均3只左右,幼鼠7月开始与母鼠分开,到来年春季达性成熟,开始参加繁殖,因此很快可以形成危害群体,进而对优质草牧场造成严重危害,最终导致草原退化。
三是需要积极探索草原鼢鼠防治新模式。主要是考虑小散发生危害防治不及时、防治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方面考虑培训牧户中部分人员就近采用物理方法防治,这样可以提高实效、节约成本。然而由于管理区部分草牧场经营均由镇场牧户(职工)雇佣羊倌(牛倌)放牧经营,而羊倌不愿意承担除放牧外的其他工作,因此培训操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是尽管鼠害防治一般不提倡灭绝防除,但是,对于管理区草原鼢鼠危害的防治宜采取尽可能灭绝性防除。因为本地草原土质较好、植被也很好,而且草原鼢鼠为地下活动害鼠,不易遭到天敌捕猎,这种情况也极易导致草原鼢鼠大量繁殖并形成严重危害,因此为达到最好防治效果,建议在实施鼢鼠防治作业区开展连续三年的防治作业。
供稿:苏布敦格日勒
编辑:苏布敦格日勒
审核:赵 丽 娜